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成為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將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本文梳理兩會及近期政策要點,解析對外投資與境外投資領域的新動向。
圖片來源:攝圖網
政策升級
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
國家發改委明確,2025 年版目錄將重點增加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條目,并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目前目錄修訂已完成意見征集,新增條目超 200 條,計劃盡快出臺。這一舉措旨在優化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服務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擴大服務業開放試點
電信、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成為開放重點。試點地區將推進增值電信、生物技術、外商獨資醫院等領域政策落地,并研究制定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實施方案。同時,全面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實現內外資規則統一。
支持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
為鼓勵外資 “深耕中國”,政策提出簡化再投資程序、優化金融服務,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要素保障。例如,安徽已試點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免登記,辦理時間從 3 天縮短至 2 小時,未來這一便利化措施有望推廣。
首提新型離岸貿易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 “發展新型離岸貿易” 寫入政策部署,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這一外貿新模式。新型離岸貿易是指交易所涉貨物不進出我國一線關境或不納入海關統計的貿易,包括離岸轉手買賣、全球采購、委托境外加工等形式。我國發展離岸貿易經歷三階段:
局部試點(2013 年):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支持離岸業務;
穩步推進(2021 年):國務院鼓勵銀行優化真實性審核,提升結算便利化;
加快推進(2023 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政策協同。目前,上海、青島、蘇州、海南等地已形成差異化試點模式,并搭建 “離岸通”“離岸達” 等真實性審核平臺。2023 年,蘇州、杭州的創新實踐被列為國務院最佳案例。
開放新局
自貿試驗區與海南自貿港“雙引擎”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擴大改革授權,并加快海南自貿港核心政策落地。2025 年海南將封關運作,“零關稅” 政策進一步升級,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邁向新高度。
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中國正積極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在數字貿易、綠色標準、知識產權等領域對標國際規則。蘇州等地已試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跨境數據流動分類管理,為制度型開放探索路徑。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中歐班列穩定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拓展。同時,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強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服務,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
企業信心
跨國公司加大在華布局
空客擴建天津 A320 總裝線,松下投資上海半導體材料工廠,泰國天絲計劃未來五年在華投資超 43 億元…… 眾多外資企業將中國視為 “增長引擎”。國際投行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科技創新領域或吸引超 2000 億美元外資流入。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等方面一視同仁。上海、江蘇等地通過簡化跨境數據流動審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增強外資獲得感。安永中國主席陳凱表示,中國產業鏈優勢與創新活力為外企提供了廣闊空間。
未來展望
開放確定性應對全球不確定性
2025 年,中國將從三方面深化開放:
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規則,推動 7 大領域制度創新;
貿易創新:培育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新型離岸貿易等增長點;
區域協同:推動中國 - 東盟自貿區 3.0 版升級,深化多雙邊合作。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宋青所言,中國開放已從 “要素流動” 轉向 “規則驅動”,未來將通過制度型開放與產業鏈升級形成正向循環,為全球投資者創造更多機遇。
兩會釋放的政策信號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正越開越大。無論是外資準入的 “減法”、營商環境的 “加法”,還是制度型開放的 “乘法”,都在向世界傳遞一個清晰信息:中國始終是全球對外投資的熱土。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以開放的確定性,為全球經濟注入信心與活力。
卓信企業提供國內外公司注冊、銀行開戶、年審報稅、代理記賬、商標注冊、ODI境外投資備案等代理代辦服務,如果您有這方面業務辦理需求,歡迎隨時咨詢我司在線客服!